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 关于人才释放出哪些强烈信号?
2022-05-05

 

11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会议明确指出,编制《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一项重要专项规划。在这次“中央”高规格会议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再一次被摆在突出位置。

 

新时代人才工作布局与国家战略结合越来越紧密

 

聚焦国家战略

 

当前,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动能转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我国已经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需要人才引领和支撑,没有人才优势,就不可能有创新优势、科技优势、产业优势。

 

 

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

首次以“中央”名义高规格举办人才会议

 

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并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纪以来,我国曾先后在2003年、2010年两次召开过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而2021年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则是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以“中央”名义高规格举办此项会议,会议由全体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等国家主要领导人员参加,而这一次就表明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关心和重视已经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人才工作再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力量。

 

这一次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的同时,将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也再次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此次会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自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围绕推动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系统化升级、高质量发展,一系列重要文件陆续出台。同时,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引领下,国家战略升级的节奏也不断加快。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式,以及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挑战,在国家战略进阶升级的重要阶段,更加凸显了人才资源及其发展制度的战略价值和路径依赖。

 

随着人才被越来越摆在重要位置,人才工作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已经必不可分。与经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适应,以人才发展规划引领未来五年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发展治理方式和人才强国战略的“登山”手段。

 

 

从国家战略规划看人才工作布局的全面升级

 

总书记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加快建设世界人才、科技、经济强国的战略高度,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大目标对人才发展及其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的迫切要求,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丰富和创新人才制度体系与优势的提供了理论基础,实现了新时代人才理论发展质的飞跃。

 

01

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全面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

 

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结底靠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实现”。

 

02

人才制度全面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

 

要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让有志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用得好、流得动”;

 

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广泛汇集海外英才”;

 

要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

 

“要顺势而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03

人才引进政策全面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

 

“用好海外人才是创造人才红利、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要以海纳百川的姿态,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

 

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才的对外开放,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在人才政策方面,手脚还要放开一些”。

 

04

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问题。他反复强调:

 

要加快政府人才管理职能转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

 

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

 

要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要借鉴运用国际通用、灵活有效的办法,建立健全新型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让更多的千里马竞相奔腾”。

 

05

人才管理方式全面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要健全工作机制,增强服务意识,搭建创新平台,为各类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要充分尊重人才,对他们要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世情、国情、党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紧紧围绕人才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焦点等深层次矛盾问题进行了全面思考与大胆实践。

 

为更好地实施与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符合我们自己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凸显发展优势的人才发展之路,具有中国特色、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升级。

 

 

新时代“人才布局”也成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

 

楼宇

 

在创新引领的新时代,企业也已经迈向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只有选好用好人才第一资源,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紧紧抓住人才这个“源头活水”,广聚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创新能力,才能实现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01

创新机制引进人才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一个企业凝聚的人才越多,企业发展的活力就越足。一个企业竞争力、活力以及发展后劲的保障需要各类人才的支撑。

 

企业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做好不同层次引进人才,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创造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用活力迸发的机制引进人才,建立企业人才梯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02

多措并举留住人才

 

引进人才很重要,但留住、用好人才更关键。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既能适应企业发展,又能促进人才发挥效力的人才管理方式,做到人能尽其才、才能尽其用。

 

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把品质、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标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在人才精力最旺盛、创造力最强的时候让他们在重要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03

搭建平台育才用才

 

人才既要靠引进,更要靠培养。把人才吸纳留住之后,关键还要培育好、使用好。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一个企业要有好的平台,人才的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才都想往高处走,企业就要“帮人往高处走”。

 

尤其是要突出抓好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评激励机制,推动人才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创优。在抓人才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懂才、识才,育才、用才。

 

未来一段时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将成为国家层面人才发展制度改革的主方向和突破点。面向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竞争,是国家间的竞争,同时也是企业之间对顶尖人才、人才作用、人才创新效能、人才创新生态系统的竞争

 

人才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最核心的竞争力,无论国家还是企业谁率先做好“人才布局”谁就能在这场激烈的竞赛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END·

 

图片说明: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内容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人才》

 

- 关于我们 -


作为国内领先的一体化人才管理数字化转型案供应商,诺姆四达根植近三十年的人才评价与人才管理咨询行业经验,以智慧科技赋能人才测评技术创新,通过丰富多元的数字化评价工具,为企业提供精准高效的数字化人才评价解决方案;立足“数字化人才评价”的核心优势,同时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场景,用数字思维帮助企业重塑“人才管理体系”,为企业“选、用、育、留”提供数智化人才管理平台。

 

留下您的问题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请您留言
分支机构
央企服务中心上海北京广州武汉无锡南京哈尔滨青岛重庆